1978年11月晚,在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庄内,有18位农民竟然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,秘密签署了一份协议,这份协议主要是把公社农田分给个人,个人种粮食不用上交国家。
对于包产到户这种事情,或许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,但在百废待兴的中国那段艰难的岁月中,这种行为起初是不被倡导的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01新中国时期,中国农业发展困难
众所周知,中国是农业发展文明大国。在古代先人发展生产力的那一刻起,中国就与农业结下了深厚的情缘。在数千年的发展中,虽然农业得到了有效发展,可人们在耕种田地过程中,也被靠天吃饭束缚住了手脚。
比如如果哪天遇到了天灾人祸,最遭殃的就是老百姓,如果按照当时2-3亩地,就可以养活一个人的最低标准来看,发生天灾人祸后,这种标准是根本达不到的,老百姓到最后还是要遭殃的。
如果长期靠天吃饭,是无法实现农业自给的,放眼古代时期,即便是在大唐盛世之年,也是有人会因为缺粮食而饿死。
所以在面对人口不断增长,农业发展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中,社会发展就会进入因粮食短缺而造成的死循环中,如此一来,长治久安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。
02缺少工业的支持,农业经济也是发展滞缓
当年,辛亥革命的爆发,就是希望通过上层统治者进行改革,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铺好道路。在旧顽固势力国民政府的领导下,当时的中国工业发展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的。
尤其是在1937年这个期间内,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增长到百分之十,短短十年内有了如此大的进程,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很不容易的。
只可惜,野心勃勃的日本对我国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,而工业的发展也因为日本开始出现了滞缓,走上了下坡路。在当时工业得不到发展,那么农村经济也变得很萧条。
很多土豪依旧在农村霸占着大部分田地,让穷苦人成为他们的廉价劳动力,这种封闭落后的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。
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农业经济发展才仅占中国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,而当时的农村认可已经超过了十分之九。
03农村是实现社会改造的主要阵地
在毛主席眼中,想要全国整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,就要充分利用农村这个阵地,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社会改造,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。
就这样,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被迅速开展了。如今看来,当时伟大领袖毛主席反对包产到户是深谋远虑的。因为毛主席一生对穷苦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他也十分同情当时老百姓的处境。
如果实施包产到户的话,势必会出现贫富分化的局面,这就违背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的初衷,因为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初衷就是让贫苦的老百姓都能吃上饭,就是要消灭剥削阶级,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,伟大领袖毛主席坚决反对包产到户,令人高呼目光如炬!
当时的毛主席担心是能够被理解的,在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,所有农民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后,我国当时的农业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,毛主席的英明决策,再次证明了新中国在摸着石头过河中,通过荆棘丛生的黑暗,迎来了最终幸福的曙光,每一步抉择都是经过国家领导人深思熟虑的。
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